北航统战信息

《中国高等教育》刊发校党委书记赵长禄署名文章: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2-10-27    来源:北航新闻网


[摘 要]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领范式变革,建立产教联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校企联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取得实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范式变革;产教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深化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造就大批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勇于承担培养国家急需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的时代重任,积极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自主培养之路。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我国工程师培养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是做好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根本前提。

加快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先手棋。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争夺高科技领域主导权为核心的大国博弈不断加剧,国家对高科技领域领军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加快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步伐,有利于把握和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先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加快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战略布局的重要发力点。一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对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育投资。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将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作为保障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等领域进步和领先的国家战略并持续争夺全球人才,通过大学与企业需求对接的自主培养、全球吸引双管齐下,强化其在工程和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储备。德国大力推动国内精英大学与四大著名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形成分工明确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该国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强化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桥梁,实现了90%的理工科研究生在企业界完成学位论文。我国加快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步伐,有利于推动形成全方位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领航全球科技创新的动能。

加快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是推进工程教育变革的重要必答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类型多样、专业齐全、区域匹配的工程教育体系和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供给体系。2017年,我国启动新工科建设,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引领我国工程教育进入融合科学基础与工程实践、强化人才自主培养的探索阶段。2022年,中组部等9部委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同年,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深化对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推动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这些变革,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正在向内涵驱动的高质量、整体性发展转变,工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3月24日,教育部举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

引领范式变革,建立产教联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新模式

当前,国内工程教育范式逐渐由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转变。技术范式下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强调技艺技巧技能的应用。科学范式注重数学、科学和基础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够重视实践。工程范式倡导回归工程实践但又不简单强调实践,而是既强调深厚的科学基础支撑,又强调通过技术科学研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寻求现代工程科技创新的系统性。把握工程教育范式变革趋势,是重点突破“工程”与“教育”适配问题、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抓手。

1. 培养爱国情怀,融思政教育于产教融合全流程

卓越工程师必须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工程师。培养爱国情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要促进高质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擦亮爱党报国的底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涵育敬业奉献的品性。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北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了“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四强”模式,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学生工作相互浸润、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将空天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将思政教育融入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特别是在70年创业兴学的奋进历程中,学校培养涵育了“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担当实干”的空天报国精神,为学校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提供了精神之源、思想之魂。

培养爱国情怀是紧紧把握新时代要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将爱国情怀贯穿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寓人文精神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开展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以爱国情怀培养为首要目标,引导学生上好“大思政课”,整合高校知识育人和企业实践育人的特色优势,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榜样示范和思想引领作用,通过多场域的思政教育,锻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精神内核。

党委书记赵长禄为2022级本科新生讲授题为“心怀国之大者 矢志空天报国——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思政第一课”

2. 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厚科学基础、强交叉贯通的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必须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培养创新能力,要把提升基础能力作为首责和基点,系统强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使学生具备扎实深厚的科学基础。要把养成技术科学能力作为支撑和主干,拓宽学生知识面向,培养学生对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构建横向交叉融合的知识链。要把养成工程能力作为导向和旨归,培养学生运用数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解决工程问题、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构建纵向贯通的创新链。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北航构建了“使命、问题、需求”驱动的培养体系。2002年创办高等理工学院,探索“强化科学基础、注重通专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引入协同决策机制、融合攻关机制、联合考评机制、互补投入机制和协作育人机制,共同攻关航空发动机这一“硬骨头”。2021年成立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构建问题牵引、项目驱动、学科交叉、能力导向的“课程-项目双螺旋”个性化培养体系。通过系列探索,形成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紧扣前沿科学问题,课程培养子体系和项目育人子体系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培养子体系强化科学基础、注重知识链的横向交叉能力培养。项目培养子体系与院所、企业联合,以进阶式项目牵引的方式兼顾知识链的横向交叉和创新链的纵向贯通双能力融合培养。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边界和校企边界,面向未来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改革,为学生接触前沿问题、开展工程实践创设真实环境。要构建以未来关键核心技术为驱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研平台和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实践,实现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多方协同育人。

党委书记赵长禄在建校70周年未来空天科教创新发展论坛上致辞

3. 增强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卓越工程师必须是“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要产教精准对接,面向国家需求构建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中培养卓越工程师。要构建以产教融合培养方案为统领,以顶尖导师队伍为核心,以面向产业需求的平台重器为支撑的培养体系。实现以学校培养为主到工学交替培养的转变,校企联合主导,共商重要决策,探索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北航一直重视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探索,201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校所联合培养博士计划,2018年试点开展产教融合全日制工程博士培养专项,2022年成立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推动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联盟,建立政产学研共同体,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由单兵作战向集团规模作战转变。同时,学校积极打造“科研导师、实验室开放日、微课题”三位一体的科研课堂计划,布局建设“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等多学科交叉的科教协同创新平台,持续推动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牵头组建全国航空系统厂所校院实习共同体,校企联合打造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少于8周的生产实习。

以项目为中心、深入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构建以实践能力为牵引、产教融合的项目育人体系。要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强化本科阶段工程教育改革。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围绕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科学设计和转化为进阶式的项目育人体系,与挑战性的课程体系相互配合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保证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前沿性、发展性和引领性。

北航科研课堂上,导师和同学们在进行“拉曼测试”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校企联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取得实效

创新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组织机制,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统筹的系统工程,高校和企业要在深刻认识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基础上,遵循工程教育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体现为人才培养优势。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治理体系。构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治理体系,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入手,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充足的资源配置和改革条件。北航成立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白皮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公室,专门管理工程硕博士培养工作。密切联系航空航天、信息领域领军企业,成立大飞机高级人才班、航空发动机吴大观班等急需人才培养特区,改变原有学科化、院系制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校企双导师为中心、项目体系与课程体系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立校企双主导的理事会机制,校企主要负责人任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双理事长,聘请企业分管负责人任执行院长。完善双主体协调运行机制,校企紧密协同,打通联合招生、课程共建、导师配备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双身份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和“准员工”双重属性,校企分段主责,确保工学交替培养组织到位、保障到位。

发挥协同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频共振,是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内容。要建立协同决策、融合攻关、互补投入、联合考评、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北航提出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产学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以校企联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以校企联合开展“社会课堂”实习实践,实现资源协同。加强与企业间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制度衔接,制定和完善长期、稳定、深入地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校院两级政策,有效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从高校一方主导到校企政多方协同转变。

加强教育研究,转变评价标准。北航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聚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从智库角度为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和建议。构建卓越工程师产教联盟,促进一流高校、领军企业和国家实验室间的交流互鉴、共融共进。推动中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致力于提升中国在工程师职衔及评审标准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学校探索建立以实际贡献和工程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不拘一格选拔卓越工程师“好苗子”,侧重考察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潜质,允许学生将工程项目中的创新贡献作为学位申请的条件。在导师评聘中,注重其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健全优化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发展长效机制和评价标准。重塑工程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新命题,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索,不断改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

7月25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揭牌

9月27日,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mail:tzb@buaa.edu.cn

Tel: 010-82317587

邮编: 100191

相关链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2010年